最近《我不是神药》大火了后,慢慢的人们的关注点慢慢开始从故事情节转向了药物上。

在影片中吃不起天价正版药的白血病人,被迫只能吃了印度的仿制药。

然而正版药和仿制药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价格。

项目揭秘:一个偏灰色的暴力项目 1

在该影片《我不是神药》中的药企,被刻画成无良贪财的形象,它让观众很容易受到误导,以为药企都是只顾牟利,故意抬高药价。其实对于药企的老板形象有些片面,其实在实际当中,药品的研发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投入的。

一般情况下,新药品的研发需要花费15年和数亿资金的投入,而化合物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的临床试验后,才能被批准上市。这也是部分药物定价会偏高的原因之一。
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好奇过,我们在吃药的时候,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一栏的症状都是怎么得出来的?

项目揭秘:一个偏灰色的暴力项目 2

这个就是临床试验中得来的,那是怎么一个试验法呢?

大家想一下,药品是给人吃的,当然要在人的身上做试验了。

可能听到这里有很多人都会吓了一大跳,那也太恐怖了吧,怎么会有人愿意以身试药呢?这不就是活人版的小白鼠吗?

你别说还真有,并且以此衍生出一个新型职业—职业试药员。

那我们今天就来说一下这个项目,并不是让你去做试药员,而是中介,我们都知道,从药物研发到实验医院,再到试药员,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,中介就是其中最关键的链接点,所以今天揭秘的是这个产业链中中介赚钱的那些内幕。

项目揭秘:一个偏灰色的暴力项目 3

试药中介的身份其实就是把药品商与试药员连接,这个中间人不亲自试药,他的工作就是介绍试药员去试药,因为这个行业是属于小众职业,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个职业的存在。

任何行业我们往往会发现,中介有时候赚的是最多的,试药行业也是如此。

据我了解到的,由几天作为一个疗程,正常情况下给到医院的标准有1万多,也有几万一个人的,然后医院就找人来试药研究,但最终给到试药员手里的钱只有几千左右,剩下的由医院和中介自己分。

试药中介就以介绍试药员得到相应的提成,提成费用与试验的药品相关联,还有一种高级中介,就是联系试药公司与医院的这种。

所以我们可以思考一下,什么行业的用户粘性最大?

对,医院!没有之一。只有在医院,全天24小时,全年365天,医院里面都是最热闹的地方,医院要保证正常的运营,肯定少不了医药企业持续性开发新药品。

我们看一下下面的这个图片,就是试药中介发出来的,至少收益平均在几千元一个人,一个月能找到十来个试药员,收入就可以达到万元以上。

项目揭秘:一个偏灰色的暴力项目 4

但是对于试药员来说,他能在这短短几天内就获得几千甚至上万,正常情况下一天一千元左右,给钱多的担心有危险不敢来,但更多的人还是会咬紧牙关,甚至以此为职业。

一般在临床实验对象中都有人数标准的,仅仅光看一个人的实验成果是没有用的,以多少人为一批,能拉到一个就能拿到一个人的中介费用。

如果是新药研究的临床实验,给的佣金还会更大,标准甚至有达到几万元一个人的,除去给试药员和医院的,到中介手上的也有几千甚至上万,就算一个月只找一批,几万也是有的。

项目揭秘:一个偏灰色的暴力项目 5

那么试药的对象去哪里找呢?试药对象分为两种:

一种是健康人员;

一种是药物相对应的患者。

患者的话一般都是由医院内部自己寻找,对象也差不多是比较穷苦的患者,有良心的直接告诉你,最后还给你佣金,没良心的,有时候甚至不告诉你试药真相,就跟你说,你这病要花钱不少,刚好我们这边有新的药物,价格还合适,给你先配合着治疗几天,我们随时记录数据,不花你的钱,然后让你签文件,你试验了药物,没有得到钱,反而感恩戴德。

至于健康人员,医院比较难找,毕竟谁没病会去吃你那个东西呢,于是就会花大价格来找中介帮忙找流量。

一般的目标人群多为无职业者,重点在于急于用钱的人,现在还有在校高校生。

不过我们一听到药物临床实验,因为不了解药物原理,或者以为是什么解剖之类很夸张的实验,于是就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,一种是了解之后一口气直接答应的,还有一种是了解过后依旧敬而远之的。

不过如果我们去劳动力市场那里去找,能找到的几率会非常大,因为去那边的人都是去找工作的,有正经工作的可能会拒绝得比较干脆。

还有就是花钱买那些信贷记录的资料,所以有人就专门卖贷款用户信息,这类贷款需求的很多都是急于用钱的人,这类人也很精准。

至于那些高校学生,很多人觉得拉不了几个人,原因是那些高校生文化素质比较高,其实不难,有时候反而是这类人更好搞定一些,为什么这么说呢?你想一下,现在的校园贷,还有luo贷,还有那些一个肾换一个苹果的,被报道出来的多数为大学生。

而且听到药物临床实验,很多人了解到医院规模,了解到医院公司是哪家之后,才会去思考要不要做,毕竟又不是那种被人绑上之后丢到地下实验室,身边响起拉电锯的声音。

这是国家对医疗规定这么严格,药物研发得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,而且现在媒体这么发达,如果一出事,你整个医院收的实验费用都经不起公关消耗和试药员赔偿,医院其实也会很小心的进行,不然的话出了事对公众不好交代,对医疗公司也不好交代,又要赔钱。

想到这些,大学生很容易就去做了。

而据了解大学生小明就是一名试药员,他首次试药是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,那时候还差几天才满18周岁。按理说,未成年人严禁参与试药,小林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能参与。

起初试药,小林仅仅是为有钱后给女友过一个体面的生日,家是河北农村的他,进去是试药圈是没通过任何人,他是在网上看到有关“试药族”负面新闻后,开始寻找相关信息。

原本以为会很难,经过搜索,他进入一个名为“试药员吧”的百度贴吧,该贴吧至今还存在,里面有大量的招募信息,涉及北京,上海,天津,武汉等大中城市医院。

项目揭秘:一个偏灰色的暴力项目 6

我们看到在贴吧里面有很多的招募信息。

国内还有公司专门有为试药者研发了手机app,如“易试药” “招招”等。在那个上面每天都有,源源不断的发布试药招募信息。

而且,招募员还发展自己的下线,为让下线多招人,招募员给推荐费外,还会定期送礼物,比如说给下线送手机和组织港澳台旅游活动。

这些下限都会注册新的qq号或者微信号,然后和商家一样,在朋友圈疯狂刷广告,因为在整个药物临床试验中,试药员是重中之重,没有试药员,工作无法开展,所以谁掌握更多人力资源,谁就领先行业。

找到这些人之后,至于怎么聊天,关键得有针对性,正如上面举例的几类人一样,强调医院规模,以及实验天数和佣金额度,至于怎么成交,得到医院让那些医院自己转化才知道。

毕竟中介只负责拉人,和讲一些重要事项,真正谈佣金和实验细节的还是医生,谈完之后愿意就签试验声明,体验合格后,剩下的就不关中介的事了,出了事也是医院那边负责任。

如果说是做过实验的人,甚至可以作为二次实验开发,只要找到路子,这就是一个来钱很快的职业,虽然一直有人在做这一块,但它的市场操作实在是冷门,所以专门搞这个的实在不多。

怎么说呢?说难听点拿别人命卖钱的操作,说好听点就是为医疗事业做贡献。

但有的东西存在即合理,存在的都合乎它存在的道理。

这个行业褒贬不一,想了解的自己去发掘吧,想做中介也好,甚至做试药员也好,我个人也只是做行业的揭秘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